放生的历史由来,人间佛教的历史

- 编辑:admin - 点击数:204

放生的历史由来,人间佛教的历史

一、成都适合放生的鱼类是什么

1、
一颗祈福的心(资料图)

2、人间佛教的历史,是最悠久,最和平,也最光荣的。当年释尊降生于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宫,贵为太子,养尊处优,享用如意。但悉达多太子,面对著的,却是没有真理、没有正义、没有平等与自由的政权;眼所见、耳所闻,都是广大民众在不平等的政权统治下,所发出凄惨的悲呜。仁慈的太子,遂产生推翻阶级制度,实施自由平等政策的意念。

3、
但智慧深邃的太子,深知道真正抢救苍生的革命,并不是利用暴力斗争,和流血牺牲,而是改导人心,以德摄服;否则,以暴易暴,人类将永远不得救,反而制造出虽曰爱之,实则害之的人间悲剧。因此,他毅然放弃王宫的享受,以及王位的继承权,而出家修行,追求真理,希望来一次以真理为基础,以正义为武器,以慈爱为出发,以道德为力量的不流血革命。

4、
当悉达多太子,夜睹明星,觉悟成佛,发现宇宙人生最高原理后,不但成功了他革命的理想,同时创立了自由平等,和平和谐的人间佛教。

5、
自此,不但在世界史上,添了一页光辉灿烂永垂不朽的史实,而印度政坛,也出现了一幕纯以真理,慈爱,同情,悲悯和自我牺牲为出发,以理性代替冲动,以真理代替权威,以建设代替破坏,以教育代替杀戳,以因果的警诫代替法律的惩治,以慈爱的感化,代替武力的征服,以自由平等的待遇,代替奴役与压迫之空前绝后的不流血革命。既解救了当时民间的困苦,也解救了数千年来人类精神之饥渴,充实了人性的空虚,弥补了人生与社会种种缺憾。使接受佛教真理启示的人,都获得日常生活实际的指导,增加生活情趣,纠正行为错误,建立生活理想,提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甚至令出家投入僧团修道的人,都能够解除生死苦恼的束缚,超凡入圣,获得真理生命的归宿。

6、
可知,当年的悉达多太子,不但是人类史上大智大慧大慈大悲的宗教家,亦是一位大雄大力大无畏的革命家。他那仁慈救世的正气,舍己为人之精神,永远弥漫人间,充塞宇宙,酿成无可抗拒的洪流,使每个时代的生命,呼吸到这股综合真理、慈悲和正义的热流,都能够悔过自新,弃暗投明,提倡仁爱,溶化仇恨。虽然,佛教在悠悠岁月的流传中,不知道曾经遭遇过多少次外来的欺侮,和受过多少次外教的攻击;但佛教徒总是慈悲,容忍、避免正面的冲突,以免发生流血的战争。自始至终,都没有野蛮的暴动,没有侵略的行为,没有残酷的政策,没有毒辣的手段,更没有仇恨、嗔恚,敌视、斗争、不和谐、不合作的表现;有的只是和平共处的思想,慈悲容忍宽恕的精神,以及国家安宁兵革销的祈祷,风调雨顺民安乐的愿望,准此,我说人间佛教的历史,是和平的,光荣而又伟大的。

7、佛教一开始就分为两部。上座部坚持早期佛教著作的严格而狭窄的学说,谓只有严守戒律努力修持的少数人才能获得解脱。大乘佛教则较宽,认可一般信众的虔诚,指出人人都可以获得解脱,还提出关于菩萨的教义。随着佛教的弘传,又出现另外一些部派,其中有禅宗、喇嘛教、天台宗、日莲宗和创价学会。近年来佛教在西方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注意。佛教唯一完备的正典是巴利文三藏。它是上座部佛教基本教义的依据,其他部派的正典与此大致相同,但为梵文。大乘佛教还承认另外许多著作的权威性。

8、佛教内部信仰互相多异,习俗纷杂,但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目标,即创造有利条件使心灵进益,终于脱离烦恼,求得解脱。一般认为,这就要求人禅定、遵守戒律并进行各种修持。由于有这种共同目标,佛教遂得以十分灵活地修改它的组织、礼仪和教义模式以适应各种社会和文化环境。虽然缺乏可靠的数字,但是确知在佛教势力强大的各国有10亿多人。

9、大乘佛教起源于何处,一直是近代以来学者探讨初期大乘佛教史难以确切解答的重大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检视欧美学界论述大乘佛教起源地的二个主导学说,一为ienneLamotte,另一为EdwardConze的南印度起源说。透过本文的汇整剖析,这二个学说都呈现相当程度的偏失,举其重大者包括缺乏能够自我检视的起源观与大乘佛教起源观,以及用很牵强的方式将特定的现存材料关涉到大乘佛教的起源此一课题。本文最后强调,探讨大乘佛教的起源,必须正视史料严重不足的事实,一方面审慎核验现存的材料如何在学界被用以论述大乘佛教的起源,另一方面,发展出一种非固着的起源观当有其迫切的需要。

10、木鱼作为一种击打乐器,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如在民族音乐特别是广东音乐中,木鱼还是其乐队组成中的一件重要乐器。

二、云南放生

1、但是,木鱼却是由佛教中转引过来的,它原是由汉传佛教创造并推广使用的法器。在佛教的典故中,关于木鱼的传说有很多;在佛教的赞诵活动中,木鱼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2、木鱼的传说

放生的历史由来,人间佛教的历史

3、木鱼始于什么时候,它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形制,它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在佛教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

4、在佛经中,有一个著名的鱼腹儿的故事,说的是: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族里,有个孩子叫做薄拘罗,在他很小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他的后母非常刻薄,经常虐待他。有一次,后母趁他的父亲不在家,把他扔进了河里,被一条大鱼吞进了腹中。这条大鱼被一个渔夫捕捞了上来,拿到市场中去售卖。恰好薄拘罗的父亲买下了这条大鱼,拿回家中,准备烹煮。正要用刀剖鱼的时候,薄拘罗在鱼腹中唱言:愿父安祥,勿令伤儿!他的父亲赶紧轻轻割开鱼腹,把他救了出来。据说,薄拘罗后来历尽种种磨难,终于成为了释迦牟尼的弟子,享年一百六十岁,成为世界“长寿第一”。

5、这个故事传到中国以后,被演绎成了另一种版本。故事的情节基本一样,只不过说成是:唐代高僧玄奘大师从西域取经归来时,途经蜀地,遇一长者,到其家化斋。长者之子被后母陷害,扔进了河里,被一条大鱼吞食。恰好那天玄奘大师偏要吃鱼,长者只好出去买回了一条大鱼。在剖鱼的时候,从鱼腹中救出了自己的孩儿。玄奘大师说:这正是此儿夙愿把持佛律中不杀戒的因果报应,所以虽被鱼吞,却得不死。长者说:那怎么样才能报答鱼恩呢?玄奘大帅告诉说:鱼为救孩而牺牲,应该用木雕成鱼形,悬于佛寺之中,每逢斋饭时敲击,以此可报大鱼之德。据说,这就是中国佛寺中使用木鱼的由来。

6、在中国佛教中,关于木鱼的来源还有一个版本。《增修教苑清规·法器门》中记载,古时有一比丘,违背师训,毁坛戒法,所以死后不仅转生为鱼,而且在鱼背上还长了一棵树。海水中,波涛滚滚,鱼背上树摇不止,皮肉撕裂,鲜血涌流,这条鱼终日痛苦不堪。后来他的师父渡海时,他兴风作浪,并对师父说:以前你不教导我,才使我得到了堕生为鱼的报应,所以我今天要报此怨。帅父问他姓名,鱼答后,师傅恍然大悟,知道了此事的因果缘由,劝其忏悔,并为他设水陆追拔法会。后来师傅梦见此鱼,称依仗法会功德,已脱鱼身,嘱将鱼身上的树术供养僧众,以亲近三宝。师父醒后,果然在海边看见鱼尸上的树木,随即将其刻成鱼形,悬挂于寺院之中,按时敲击以警示众人。

7、这些传说都很有警示意义,不过木鱼的真实意义,还应依据《百丈清规》中所说的那样: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像形击之,所以警昏惰也。也就是说,佛教僧众在诵经时之所以要敲打木鱼,原因就是因为一切鱼类的眼睛都是终日睁着不闭的,所以出家人取此义以示精进,不敢稍有懈怠而已。

8、不管怎样,木鱼的产生,是佛教用来警示僧众勤习佛法,日夜诵经,消释懈惰,以觉悟成道的重要法器。

9、木鱼的形制

10、制作木鱼,一般都足把一整块木料雕刻成鱼的形状,然后把中间挖空,在头部、尾部、鳞甲等部分漆上黑漆,押上金箔,其余部分漆上红漆。大型木鱼一至六尺长,小型木鱼三至五寸长不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