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文字,随缘,欢喜放生(图文)

- 编辑:admin - 点击数:955

放生文字,随缘,欢喜放生(图文)

一、发心放生

1、竹山刘继元居士,性情中人,率真耿直。未学佛前,生活糜烂,放荡不羁,夜夜笙歌。家产挥霍殆尽。后因父丧,守灵期间,忽尔异香扑鼻,时而清雅,时而脓郁,日日如此。甚则为母病上九华山祈求大悲水,此香亦指引迷津,不至迷路。至此,才省悟,世间除了眼所观,耳所闻外,必有另一无法捉摸理解的情境存在。乃发心断恶去习,潜心学佛。并于淡水某道场短期出家。祝发期间,法门无量,唯对放生,至为欢喜。认为放生法门,不论人众人寡,财多财少,随时随处,尽皆可行,是一单纯又有功德力的殊胜法门。

2、还俗后,对放生推广亦不遗余力。后有因缘,亲近上圆下因老法师,蒙师鼓励有加,对放生更是笃信真切。

3、继元居士从事汽车买卖,在其车中,常备氧气桶及各类放生器具,常言救命如救火,见有物命,危在旦夕,若不买回放之,稍纵即逝。救一命,是一命,常因放生而致两袋囊空,钱财散尽,但仍了无所憾。

4、将放生融合生活中,居士足堪为范,其与同修成婚之日,亦办放生祝囍,吉祥如意。亦曾路见运鸡车欲送往屠宰,心生不忍,乃至整车鸡只买下,载至山谷放生,对放生的用心,其至情至性,实属罕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谈及感应,林林总总,大小不一而论,记忆较深刻者,有下二则:

5、几年前,老法师于水里溪边领众放生,初时乌云蔽日,待师父为物命皈依、洒净,顿时空中风起云涌,云开日洒,一道熙光,直射师父身躯,光芒万丈。此景殊胜万般,直觉放生现场,天龙八部,护法在侧,放生功德,不待言喻。

6、再者,数年前,某次集众私下放生,约十数人。待众人将物命皈依念佛后,突有一婶,口中念念有词,喃喃自语,状著灵媒附身。众人视之,呆若木鸡,仔细聆听,所言尽是梵语。居士咸认,此婶乃为旧识,乡村仆妇,识字无多,何以能口出哲理,令人难以索解。

7、待其苏醒,乃直言:‘适才护法附我身,欲告之,汝等放生,诸佛菩萨尽皆欢喜。'可见放生功德,不仅诸佛欢喜,土地神祇,亦同赞共叹!

8、继元居士,近来频遭事业瓶颈,杂事纷扰,故无暇每次参与师父大放。但其言,每观师德相,忆及师带众放生之悲愿,即不致退道迷却。

9、放生之要,在发心真诚,眼见时,随意买放,随处远放。一钱非不足,万金非有余,一物非少,众生非多。久而行之,则杀机渐减,生机渐增,这一团和气,在吾等方寸之中,盎然不息。

10、中国href=target=_blankclass=inf

二、福州野生虾去哪里放生

放生文字,随缘,欢喜放生(图文)

1、禅宗作为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的宗派,

2、自创立以来,一直主张不执着于语言文字,并且超越语言文字以顿悟自心的方式来明心见性。于是禅宗史上就出现了许多禅师在接引学人时,为了破除禅宗学徒对语言文字的执着妄想,让他们在反观自心中触缘悟道。禅宗虽然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为旨归,但依然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指月之指。特别是在宋代以来,不立文字的禅宗,却走上了以语言文字来作为教化弟子的主要方式,出现了大量记录祖师公案和上堂法语的禅宗语录和以“绕路说禅”著称的偈颂。因此,

3、“不立文字”和“不离文字”便成为禅宗的一个重要特色。下面就对禅宗的“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分别作简要论述。

4、禅宗“不立文字”之说最早来自于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以“拈花微笑”的方式示众说法。据《五灯会元》卷一载:

5、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日:“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

6、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世尊至多子塔前,命摩诃迦叶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围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于汝,汝当护持,传付将来。”

7、这里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指不执着于文字,而不是像有的人所认为的不要文字。禅宗“不立文字”的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主张以心传心。

8、禅宗认为佛法乃一种终极真理,不可以言语诠说。南岳怀让禅师认为这种真理“说似一物即不中”,清凉文益禅师亦指出“我向尔道”的已是“第二义”,禅宗祖师往往以不说出来暗示禅宗的妙义无法用语言说出,而是直接诉诸接受者的心意感通。禅宗直面现实,把事实作为事实,语言作为语言来对待,认为语言文字只是人为的枷锁,它是有限的、片面的、僵死的、外在的东西,不能使人去真正把握那真实的本体,执着于语言文字,反而束缚、阻碍了人们去把握人人本具的佛性。语言文字作为人际交往的工具,具有群体所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而悟道往往凭个体的亲身感受,强调在个体独特的体验中参悟领会。

9、六祖慧能禅师是禅宗史上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更强调一个人内心的证悟。他曾认为,

10、“三世不是最重要的,经典至多是启发人们开悟的一种外缘,关键还在于每个人的自悟。”据此,慧能反对信徒执着于一部或者几部经典,而是强调要心悟。即使是读经,也应该是心转经文而不能被经文所转。在《六祖坛经》中,有僧名法达,初听慧能教诲,曾问道:


参考资料